昵称由来
<p>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,COMU这个名字诞生的那个下午。那是2020年春天,疫情封锁下的书房里,电脑屏幕的冷光映着我熬夜泛红的眼睛。当时我正在百度翻译里胡乱瞎写,突然在草稿纸上写下"CHINA OPPOSITION MINIWORLD UNION"这个略显中二的英文词组时,指尖都在微微发抖。当把首字母组合成"COMU"的瞬间,我就像发现了新大陆的探险家——这个简洁有力的四个字母,就此成为我在网络世界的身份烙印。</p>
<p>作为从小学就沉迷《我的世界》的老玩家,我的游戏史几乎就是一部个人成长史。记得第一次接触这款游戏时,我被那些像素方块构筑的奇妙世界彻底震撼。这些日子里,从单机生存到联机建筑,从红石电路到命令方块,我把所有课余时间都献给了这个虚拟世界。这种狂热在年疫情居家期间达到顶峰——当其他同学在网课上走神时,我已在《我的世界》里搭建出等比缩放的学校。</p>
<p>2020年3月,我在快手上注册"中国反迷你联盟"账号时,决定毅然决然的加入第一次网络大战成为一名光荣的一战老兵。当时《迷你世界》与《我的世界》的玩家群体剑拔弩张,我制作的反迷你系列表情包意外走红。最疯狂的时候,我每天要更新十几张原创梗图,凌晨三点还在修改文案。那些带着火药味的作品现在想来确实幼稚,但当时确实凝聚起一批志同道合的战友。记得有次作品被举报下架,我们甚至发明了"摩斯密码"式的评论暗号来规避审查。</p>
<p>随着迷你世界官方赔偿事件落幕,我的创作方向也迎来转折。2022年发布的《美国宽日本长逃不过钉钉的魔掌》这个作品,原本只是随手剪辑的鬼畜视频(正好是网课时期,天时地利人和全满了),却意外斩获400万播放量。当到账提示音第一次因创作收益响起时,我直接惊呆了。从此,COMU这个代号不再只是战旗,更成为我个人形象的起点。</p>
<p>在拓展到B站等平台时,我坚持使用COMU这个统一ID。记得在注册某平台时发现重名,我灵机一动加上"CH"前缀,这个代表中国的字母组合后来竟成为我的特色标识,后来便直接形成了注册账号的起名标准:如果这个平台是国外平台(除了pixiv等)或该平台的昵称已经被占用,则可能使用CHCOMU,其中CH代表中国,如果都被占用(例如哔站),则使用COMU-。有趣的是,各种人对名字的读法千奇百怪:有习惯叫抠亩、科莫、虫母等硬着头皮读的,也有叫老C的,其实都无所谓,本来这玩意也没固定读法,我直接习惯拼读COMU。</p>
<p>关于这个名字的渊源,有个鲜为人知的小插曲。确定COMU前,我特意在百度搜索了整整三页结果,当时只查到某种化学试剂使用相同缩写。直到半年后,我在某个小众论坛发现同名的画师,但为时已晚——我的所有账号、粉丝群体都已与这个名字深度绑定。这种阴差阳错现在想来颇具戏剧性,就像命中注定的网络身份认证。</p>
<p>从激进的反迷你斗士到多元内容创作者,COMU这个代号见证了我的蜕变。早期那些火药味十足的表情包,现在偶尔翻看还会脸红;而转型后尝试的恶搞、鬼畜、键政、游戏等新形式,则让我找到了更可持续的创作路径。</p>
<p>站在新的起点回望,COMU这个由四个字母组成的简单代号,已经与我的人生轨迹紧密交织。它记录着我在网络世界的每一次尝试与突破,承载着无数粉丝的期待与陪伴。或许某天,当初那个为游戏论战热血沸腾的少年会彻底长大,但COMU所代表的那份创作热情与坚持,将永远在我的数字身份中熠熠生辉。</p>
<p>如今每当登录账号,看着系统提示"COMU",总会产生一种奇妙的感觉。这个名字就像数字世界的另一个我,既见证着过去的莽撞与热血,又延续着当下的思考与成长。它不再只是反对某个游戏的战斗代号,而成为连接虚拟与现实的身份纽带,记录着一个普通玩家如何在网络时代找到自己的声音与价值。</p>